放学回家,本应是孩子放松、调整、亲子交流的好时光,但有些家长发现,孩子一进家门就钻进被窝,或趴在床上玩手机、发呆、睡觉,几乎不与人交流,也不主动做作业。这种“回家躲床、不想动”的状态如果持续出现,家长往往会担忧:孩子是不是厌学了?抑郁了?还是太累了?我该不该管?怎么管才有效?
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长期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,通过接触大量学生案例发现,这种行为背后常常隐藏着孩子的心理压力、情绪困扰或家庭沟通障碍。家长若能以正确方式识别原因、给予支持,往往能帮助孩子走出“躺平”状态,重新找回动力。
课业负担重、老师批评、同学关系紧张等都可能令孩子在学校积压很多负面情绪。一回到熟悉的“安全区”——卧室和床铺,他们下意识想通过“隔离”来缓解精神紧张。
当孩子对学习没有目标感、成就感或自信时,容易选择用“发呆”、“睡觉”来逃避内心的不安与压力。
一些孩子一回家就刷视频、玩游戏,时间久了形成习惯,一躺就是几个小时,不仅不学习,还回避家庭沟通。
如果家里经常有训斥、指责,或者亲子之间缺乏情感交流,孩子更愿意回避接触父母,把床当作“心理避风港”。
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建议家长:不要急于批评或命令式干预,而是要从理解出发,用策略慢慢引导。
孩子不是“懒”,而是可能情绪“卡壳”。家长要试着共情:“今天看起来有点累/不太开心,发生什么了吗?”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而不是指责。
不要一进门就逼孩子学习或做作业。可以设定一个“放学缓冲时段”,比如允许孩子休息30分钟,然后进入晚间作息安排。让他们在情绪上有调适空间。
通过固定的作息时间、餐桌交流、亲子活动等方式,为孩子建立起安全、有序的环境,减少他们沉溺被窝的“退缩感”。
比如用倒计时法帮助孩子开启写作业第一步:“你先写10分钟语文题目,写完我们一起吃饭。”逐渐重建学习的主动性。
不是没收,而是协商设立规则,如“写完作业后才能玩手机半小时”,并坚持执行,帮助孩子培养自律。
多陪伴孩子,多用“鼓励”代替“质问”,用“对话”代替“控制”。亲子关系改善了,孩子的心理依附感增强,也会更愿意敞开心扉。
如果孩子长时间沉溺在“躲床”状态中,同时伴随以下表现,应考虑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:
明显情绪低落,食欲差、睡眠紊乱
对学习、生活完全提不起兴趣
与父母完全失去沟通,常陷入发呆、哭泣、逃避
出现自我否定、暴力倾向或过度沉迷手机
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拥有专业心理咨询师、行为干预导师及家庭教育教练,能为此类孩子提供一对一心理疏导、生活习惯训练和情绪管理课程,同时帮助家长修复亲子关系。
孩子放学后“躲床不动”,并不一定是“懒惰”或“叛逆”的表现,而可能是他们向外界发出的“我需要被理解”的信号。家长不妨放下焦虑,用理解和方法帮助孩子调适心理、恢复活力。
正如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始终坚持的理念:孩子的行为背后,隐藏着他们成长中的情绪需求。看懂、接住、引导,远比控制和责备更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