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前信息碎片化、娱乐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,短视频平台如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等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。然而,越来越多家长反映:孩子沉迷短视频不仅浪费时间,还影响学习成绩、注意力、情绪管理甚至价值观认知。当孩子因短视频出现学习兴趣下降、注意力分散、作息紊乱时,家长该怎么办?又该如何有效制止?
今天,来自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的心理教育专家,将从专业视角出发,为您提供可操作的干预方案。
短视频对青少年来说不仅是娱乐工具,更是满足心理需求的“逃避出口”:
短视频以“15秒到1分钟”的高频推送节奏,能快速刺激多巴胺分泌,形成心理上的强烈“爽感”,孩子一刷就停不下来。
当学习压力过大、人际关系紧张或家庭氛围压抑时,短视频成为孩子情绪逃避的出口,是“无需努力”的快乐来源。
许多孩子课余生活单一,缺少运动、兴趣、社交等替代性活动,于是容易“无聊就刷”,慢慢形成依赖。
强制收手机、断网等方式可能在短期内奏效,但易激化亲子矛盾,孩子可能以撒谎、偷用、反抗等方式报复,最终造成信任危机。
✅ 建议方式:
与其“没收”,不如“共管”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设定手机使用时间、内容限制和奖励机制,用契约管理代替命令压制。
湖北正苗启德在辅导过程中发现:很多沉迷短视频的孩子并不是不懂事,而是缺少被理解的情绪出口。
✅ 有效做法:
与其责备,不如倾听:“你最近为什么喜欢刷短视频?是觉得学习太累了吗?”
表达担忧而非指责:“我不是不让你娱乐,只是担心你熬夜太晚影响健康。”
要从源头减少依赖,就需要填补孩子生活中的“空白地带”。
✅ 湖北正苗启德建议家长引导孩子参与:
体育锻炼(如篮球、跑步、羽毛球)
艺术创作(如绘画、书法、音乐)
读书写作、志愿活动、动手DIY等
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成就感与快乐,自然会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。
湖北正苗启德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拟定《手机使用协议》并张贴于家中,包括:
每天允许刷短视频的时长(例如放学后不超过30分钟)
晚上9点前统一收手机
若违反规定,将暂停使用一天
家长也要共同遵守,树立榜样
📌 重点在于:规则需双方共同制定,并持续监督与反馈。
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自控力时(如按时停用、完成学习任务),应及时给予正面反馈,例如:
周末延长使用时间
小额零花奖励
与朋友外出放松等
正面激励比惩罚更容易唤起孩子内驱力。
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以下情况:
无法自控手机使用时间
对学习毫无兴趣、成绩骤降
脾气暴躁、情绪低落、失眠早醒
对现实生活完全失去兴趣
建议尽早寻求专业干预。
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设有心理辅导中心,结合心理咨询、行为矫正、教育干预、家庭支持等方式,帮助孩子逐步摆脱短视频成瘾,重拾学习热情与生活信心。
短视频只是表象,背后的“无聊感、焦虑感、失控感”才是根源。家长的角色不是“监管者”,而是“引导者”和“陪伴者”。当孩子拥有了更强的内在驱动力和更丰富的现实生活,短视频的诱惑自然会逐渐减弱。
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始终秉承“理解孩子、支持家长、重建亲子关系”的教育理念,为无数家庭带来希望和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