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读这么多书干嘛?那些没读书的人现在也过得挺好!”
“我想早点出去打工赚钱,比在学校里整天考试强多了!”
当孩子说出这样的话,许多家长都会陷入震惊与无奈。近年来,随着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传播,“读书无用论”悄然渗入一些青少年的观念中。尤其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孩子,正值价值观快速成型的关键期,若缺乏正确引导,极易受到误导,甚至萌生“退学打工”的冲动。
那么,当孩子因相信“读书无用”而想要辍学打工,家长到底该如何应对?又该怎样帮助孩子重新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?
在短视频平台上,部分“草根逆袭”或“初中学历年赚百万”的故事广为流传。对认知尚不成熟的初中生而言,这些内容极具诱惑力,让他们误以为“成功不靠读书”。
成绩不理想、压力大、师生关系紧张……一些孩子面对学习困境时,出于逃避,便为“不上学”寻找合理化理由,“读书无用”恰好成为心理安慰。
部分家庭本身存在“读书无用”的潜意识,或在无意中传达了“上学只是为了找好工作”“赚钱才是最终目的”的功利教育观念,进一步加剧孩子的认知偏差。
表面上,“不想读书想打工”是对现实学习状态的不满,但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信号:
渴望价值感与成就感:孩子希望自己“被需要”,能“做成点事”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。
对学习成果失望:学习投入与回报不对等,导致自我否定。
缺乏人生方向感:不知道读书的意义,也不清楚未来目标。
这时,与其批评、打压,不如将其视作一次重要的沟通契机,引导他们走出误区。
避免使用“你以后会后悔”“不读书你能干嘛”这种否定语气,而是通过以下方式启发思考:
讲述身边真实的成长故事:让孩子看到身边“读书改变命运”的人,而不是单一靠运气的个例。
用现实数据说话:适当展示受教育程度与收入、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(非威胁式,而是理性分析)。
引导思考“选择的自由”:告诉孩子,读书是拓宽选择的方式,而不是唯一出路,但不读书会让选择变得更少。
有些孩子对打工的幻想来源于对现实工作的不了解,家长可以:
安排适当的假期兼职或劳动体验,让孩子切身体会社会工作的辛苦与局限。
明确界限:体验不是放弃学业,而是帮助认清现实。
这比一味打压更具说服力,也能让孩子自己意识到“上学”是更可行的长远投资。
许多孩子之所以厌学,是因为“学着学着不知道为什么而学”。家长应协助孩子寻找兴趣点与方向:
引导其探索职业兴趣,如设计、编程、医学、心理学等
与孩子一起制定阶段目标,并逐步达成,重建“我能做到”的信心
关注过程而非只盯结果,让孩子感受到进步的喜悦
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明显的抗拒学习、频繁表达“想打工”“不想上学”等情绪化言语,家长需警惕以下问题:
是否存在学习障碍或心理压力未被看见?
孩子是否已经产生“反社会性认知”(如认为规则都不重要)?
是否有网络上的不良内容持续灌输其错误价值观?
此时,不建议家长单打独斗,可以借助专业心理机构进行评估与干预。比如【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】,针对青少年“读书无用论”、厌学、逃学等行为问题,提供:
青少年价值观重建课程
学习动力激发与目标规划训练
情绪与行为管理干预
家庭教育方式指导与修复沟通机制
“读书不是万能的,但不读书是有代价的。”
孩子愿意努力,愿意奋斗,是好事;但如果误入认知偏差的陷阱,很可能因一时冲动而断送长远机会。
父母要做的,不是急着否定或拉回来,而是引导他们看清现实的复杂,理解成长的过程,从而自己做出更成熟的选择。
如果您的孩子也正在被“读书无用论”困扰,欢迎联系【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】,我们将用专业力量,帮孩子走出迷茫,走向清晰、坚定的成长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