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孩子不想上学,总是拖延作业,对学习提不起兴趣。”
许多家长在青春期孩子学习动力下降时感到焦虑和困惑。厌学并非单纯的懒惰,而是一种心理反应,可能源于学习压力、兴趣缺失、情绪困扰或自我认同问题。
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指出,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学习动力,需要理解孩子心理、优化学习环境、科学引导兴趣、培养自我管理能力,而非单纯的训斥或强制。
应试压力、作业负担和升学竞争可能让孩子产生焦虑、挫败感,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。
孩子可能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,或者学习方法不适合自身特点,导致学习效率低下,从而产生厌学情绪。
青春期孩子开始关注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。若在学习中经常遇到失败或缺乏肯定,容易产生自卑或逃避心理。
家庭矛盾、同伴冲突、孤独感等心理压力,也可能让孩子通过回避学习来缓解情绪。
1.单纯施压
“你再不学习就完了!”
过度强调成绩只会增加孩子焦虑,可能激发逆反心理。
2.惩罚式管理
通过限制娱乐或体罚强迫学习,容易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。
3.忽视心理原因
只关注成绩而忽视孩子情绪与心理需求,会让厌学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治。
先倾听孩子的想法和困惑,避免立即批评;
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表达内心:“最近学习累吗?有哪些事情让你提不起兴趣?”
让孩子感受到理解和支持,为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奠定基础。
调整作业量和学习任务难度,使孩子逐步体验成功感;
创造安静、整洁、舒适的学习环境,减少干扰因素;
设立合理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,避免疲劳和心理负担。
帮助孩子找到兴趣点,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;
通过小目标分解学习任务,让孩子体验阶段性成就;
鼓励参加社团、科研或兴趣项目,提升自我价值感。
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,明确任务优先级;
教孩子使用时间管理工具,如打卡、计划表或番茄工作法;
逐步增强孩子自我约束能力,让学习动力从外部驱动转向内部自发。
关注孩子努力和进步,而非单纯成绩;
通过奖励机制或口头肯定,强化积极行为;
避免对失败过度指责,让孩子敢于尝试和面对挑战。
家长与班主任、心理老师保持沟通,共同分析孩子厌学原因;
学校可以提供心理辅导、学习方法指导和兴趣培养资源;
家校合作,让孩子在多环境中获得支持和引导。
某初中男孩成绩下降,出现明显厌学情绪。家长采取以下策略:
1.共情沟通:先倾听孩子感受,避免指责;
2.兴趣引导:发现孩子喜欢科技制作,结合物理和化学知识开展实验活动;
3.分解任务:将学习任务拆分成小目标,每完成一个给予肯定;
4.阶段反馈:每周与孩子复盘学习成果与感受,鼓励总结经验。
两个月后,孩子学习态度明显改善,学习动力逐步恢复,同时心理状态更积极、自信。
厌学不是孩子的错误,而是心理需求、学习压力和自我认同未得到满足的信号。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强调:
家长应通过理解孩子、减轻压力、激发兴趣、培养自我管理能力,以及与学校协作,科学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学习动力。
当孩子学会自主学习、体验成就感和掌控感时,学习不再是负担,而是成长的动力源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