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青春期,学生进入身心快速变化的关键阶段,不仅要面对学业压力,还要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同问题。近年来,厌学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呈现高发趋势,而“自我效能感”作为心理学的重要概念,已被研究证实与学习态度和行为密切相关。那么,青春期学生厌学是否与自我效能感存在紧密联系?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结合实践经验,从心理学角度展开探讨。
自我效能感(Self-efficacy)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,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任务的信心与判断。在学习领域,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、学习策略选择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程度。
高自我效能感学生:相信自己能完成学习任务,面对挑战更具耐挫力。
低自我效能感学生:容易怀疑自身能力,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,甚至出现厌学情绪。
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屡遭挫折,如考试成绩长期不理想、努力后仍无明显提升,他们会产生“学不好”的信念,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,进一步削弱学习动力,形成厌学循环。
来自父母、老师的高期待,如果伴随苛责和否定,容易让孩子认为“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行”,这种消极自我认知会让他们选择逃避学习,甚至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。
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容易焦虑、沮丧,甚至出现回避课堂、沉迷手机或网络等“替代行为”,用短暂的快感掩盖学习压力。
在多年教育实践中,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发现,提升自我效能感是预防和矫正厌学问题的关键。我们的干预体系包括:
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孩子识别“非理性信念”,纠正“我不行”的自我否定,培养“努力 → 进步 → 成就”的积极心理链条。
将学习任务拆解成可实现的小目标,让孩子在逐步成功中获得成就感,提升信心。
通过家庭教育指导、亲子沟通训练,让父母学会正向反馈与情感支持,避免打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。
结合团体拓展、兴趣探索,帮助孩子在学习以外找到自我价值,增强整体心理弹性。
避免单一成绩评价:学习不等于分数,过度强调成绩会摧毁孩子的信心。
多使用肯定语言:在孩子付出努力时给予认可,强化积极行为。
营造安全的沟通环境:让孩子敢于表达焦虑,而不是压抑情绪。
青春期孩子的厌学,不仅是学习问题,更是心理发展信号。自我效能感作为调节学习动机的重要变量,其提升不仅能改善学习态度,还能促进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。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:家校协作、心理干预、情感支持,三者缺一不可,只有从根源上修复孩子的信心,厌学问题才能真正解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