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快速发展、个体认知全面转变的关键阶段。然而,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的长期教学与心理辅导过程中,我们发现,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,严重者甚至逃学、自闭、抑郁。厌学并非“偷懒”或“性格不好”那么简单,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生理发育变化与心理冲突交织的综合因素。
本文将从湖北正苗启德的一线实践出发,对青春期学生厌学的生理与心理根源进行系统分析,并为家校共育提供科学参考。
青春期大脑皮层,尤其是前额叶皮质尚未完全发育完成,这是掌管计划、注意力、自控力的关键区域。研究显示,这一时期青少年:
注意力容易分散,难以长时间专注学习;
情绪波动剧烈,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逃避心理;
冲动性增强,缺乏对“未来目标”的深刻认知。
✅ 在湖北正苗启德,许多被家长视为“懒惰厌学”的孩子,其实是因为大脑发育阶段造成了对持续学习任务的抗拒和疲惫感。
青春期男女体内激素水平剧烈变化,直接影响情绪调节系统,造成:
焦虑、烦躁、压抑等负面情绪频发;
对外界要求(如考试、作业)产生抗拒心理;
情绪敏感,对批评或失败反应强烈。
这些生理反应若未得到适当的理解与引导,极易演变为对学习的全盘否定。
青春期是青少年开始思考“我是谁”的阶段,他们希望:
获得尊重与自主;
拥有表达自我意愿的空间;
被当作“成年人”看待。
但传统教育往往强调“服从、成绩、统一标准”,容易导致孩子觉得被压抑、缺乏认同,从而对学习环境产生抗拒。
✅ 在正苗启德的案例中,很多厌学学生并不是“无能为力”,而是“心中不甘”地抗议被动式学习方式。
当前教育体系中,“唯分数论”压力沉重。对于基础较弱或性格内向的孩子而言:
面对不断考试与排名,易产生自卑和无力感;
多次努力未见成效,容易陷入“反正我学不好”的破罐破摔心态;
被家长或老师否定后,学习动机迅速下降。
✅ 湖北正苗启德的经验显示,越是压力型家庭,孩子越容易在青春期陷入“学不动”“不想学”的消极心理循环。
青春期的孩子情感敏感、关系脆弱,尤其在遇到:
与老师关系紧张;
被同伴孤立或欺凌;
羞于表达自我需求或情绪压抑;
时,极易将学校视为“压抑空间”,产生逃避心理,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。
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接触的数千名厌学学生中,我们总结出几个规律性发现:
90%以上的厌学学生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支持与接纳,而非缺乏学习能力。
孩子口中的“讨厌学校”,往往指的是“缺少尊重与理解”的人际体验,而非纯粹的课程内容。
一旦通过心理疏导与环境优化,许多厌学学生可以重新点燃学习热情,甚至出现明显反弹式成长。
✅ 不贴标签:“你就是懒”“不学无术”只会加深厌学情绪;
✅ 建立共情对话:每天固定时间倾听孩子情绪,而非只问成绩;
✅ 合理目标设定:放下“必须考第一”的期待,关注过程与习惯养成;
✅ 给予情绪支持:允许孩子表达“累”“烦”,理解青春期压力源。
✅ 优化教学方法:避免填鸭式灌输,多引入探究式、合作式教学;
✅ 增强师生关系建设:鼓励老师成为“倾听者”和“引导者”,而非单纯权威;
✅ 设立心理支持机制:提供常态化的心理辅导与情绪疏导空间;
✅ 打造包容校园文化:消除排名羞辱、差生歧视、教师冷暴力等负面环境。
青春期学生的厌学,不是堕落的开始,而是成长的“求救信号”。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始终坚持“理解比批评更有力量,引导比惩罚更有效”。唯有家庭、学校、社会三方形成联动,从生理节律、心理需求、人际支持等层面共同努力,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,回归积极的学习与生活轨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