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岁,正处于青春期的“门槛”阶段。这时的孩子正面临心理、认知、情绪、自我意识等多重剧变。然而很多家长会突然发现:
原本愿意学习的孩子变得对学习提不起兴趣,甚至厌烦上学、抗拒作业,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。
这是“青春期厌学”现象的典型表现,也是许多家庭教育中令人焦虑的一大难题。那么,13岁孩子厌学到底是怎么回事?是叛逆、心理问题,还是家庭教育出了偏差?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又该如何引导与干预?
作为专注于青少年行为问题干预与心理教育的专业机构,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在大量的实战案例中,积累了丰富经验。我们相信:
面对叛逆期孩子的厌学情绪,家长的理解、方法和介入方式,远比责骂和强迫更重要。
在湖北正苗启德的实际接诊中,我们总结出13岁孩子厌学的几类常见诱因:
13岁正值青春叛逆期,孩子开始有主见、有想法,不再盲目服从父母和老师的要求。一旦感觉被“强制学习”或“否定评价”,就可能出现逆反情绪,从而厌学。
部分孩子成绩稍落后,在长时间的“比较-批评-责备”环境中逐渐丧失学习兴趣,自我价值感下降,形成“我不行”“我学不会”的认知偏差,最终表现为厌学。
如果父母常因学习问题争吵、惩罚或冷战,孩子内心的不满和焦虑就会通过“厌学”来表达抗议情绪,甚至成为家庭矛盾的“焦点武器”。
不少孩子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,总是“学了不懂、学了就忘”,时间久了自然会产生抵触与逃避心理。
部分孩子被网络游戏、短视频占据大量时间后,会逐渐失去对课堂、书本的兴趣,形成“注意力分散—学业退步—厌学升级”的恶性循环。
在我们服务过的案例中发现,以下做法常常会让孩子的厌学情绪加剧:
一味责骂或打压:只关注结果、忽视情绪,导致孩子“情绪封闭”;
拿别人家孩子对比:使孩子产生羞耻、无力和敌意情绪;
粗暴控制学习时间:例如强制补课、没收手机等,容易激起更强烈反弹;
情绪化沟通:家长自己控制不住情绪,反而增加家庭冲突和疏离感。
⚠️ 正确的方法不是“逼”,而是“引”。
孩子厌学并不等于“坏”,而是他们情绪的一种表达。首先要做的,是接纳情绪、理解原因,而不是第一时间否定或惩罚。
建议做法:
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:“你最近是不是觉得上学很累?”
少问“为什么不学”,多问“你希望我们怎么帮你”。
🔹家长的理解,往往比批评更能让孩子重新打开学习的大门。
帮助孩子找回自我价值感,是解决厌学的关键一步。
可尝试:
从他感兴趣的科目或话题入手,先建立“成就感”;
设立小目标,如“今天学会两道题”,逐步累积信心;
鼓励而非质疑,让孩子意识到“你能做到”。
🔹孩子不怕学习,而是怕“我再怎么努力也没用”。
家庭是孩子的情绪调节器。一个温暖、信任、有陪伴的家庭环境,是扭转厌学最根本的力量。
家长可以:
降低对成绩的过度关注,转向过程鼓励;
多些生活中的交流,减少“只谈学习”的单一沟通;
共同制定“学习+娱乐”的平衡计划,让孩子感到“被尊重”。
🔹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,家长的态度就是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。
有时孩子厌学,并非态度问题,而是“学不会”“学不懂”的无助感。
湖北正苗启德学校在课程安排中注重:
个性化学习辅导,找准孩子的薄弱点和优势点;
心理辅导同步进行,解决孩子的“厌学根源”;
游戏化、互动式教学,激发学习兴趣。
🔹用对方法,孩子才会觉得“学习不是一种痛苦”。
如果孩子的厌学已经出现以下表现:
经常逃课、上课睡觉或根本不想上学;
伴有情绪暴躁、封闭、拒绝沟通等极端行为;
家庭方法尝试无效,亲子关系越来越差;
那就说明孩子可能已陷入严重的厌学和心理困扰状态,需要专业干预。
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通过:
心理咨询+行为干预+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;
封闭式管理与心理疏导同步进行;
专业心理老师全程跟踪、制定个性化成长计划;
帮助大量厌学、叛逆孩子走出心理困境,重新找回学习动力和生活希望。
13岁的孩子正在从儿童向“准成年人”过渡,出现厌学,其实是他们向外界发出的信号:“我累了”“我不懂”“我不知道怎么面对”。
家长需要的,不是急于解决问题的焦虑情绪,而是转化为“陪伴他穿过这一阶段”的耐心与智慧。
如果你发现家庭教育已经无力改善孩子的状况,欢迎联系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,我们愿与您一起,成为孩子人生转折点上的那束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