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以为他去上学了,结果班主任打电话说他连续三天没到教室。”
“孩子说课没意思、老师凶,不想去,我又不能每天盯着他进教室。”
在许多家庭中,高中生频繁“翘课”已成为困扰家长的焦点问题。孩子不上课,却照常出门,或藏身网吧、商场,甚至长期挂科。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是否应该选择和学校深度合作,共同干预孩子的行为?答案显然是:必须合作,但要合作得当。
翘课往往并非出于单纯的贪玩。很多高中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任务、考试焦虑、人际关系紧张,容易产生“逃避”心理。
有些学生对老师的不理解、家庭的高压管理产生对抗情绪,通过翘课表达“我有选择”的权利。
沉迷手机、游戏或网络社交,是部分孩子翘课的直接原因。他们从中获得即时满足感,逃离现实压力。
单靠父母的监督或训斥,往往收效甚微。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,拥有更多机会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和心理动态。
例如:
及时掌握孩子出勤、上课状态
联合约谈,统一教育方向
借助学校心理老师或班主任的反馈,找到问题根源
当家庭与学校信息断裂,孩子很容易“钻空子”:在家说学校不管,在学校说家长不管,最终放任自己掉队。
不要等到老师通知才动身,家长应主动定期与班主任沟通孩子学习状态、同伴关系、课堂参与度等情况。
合作不是把责任“甩给学校”,而是与老师站在同一阵线,一同关心孩子成长,而不是互相指责。
例如:
配合学校调整作息和生活习惯
鼓励孩子参与班级活动或课外项目
如果学校建议心理辅导,家长应积极配合,而非回避
对于反复翘课、屡教不改的情况,建议联合专业青少年教育干预机构,从心理和行为层面进行系统引导,效果更为持久。
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,我们强调**“家庭-学校-专业机构”三位一体干预模式**。
我们发现:当家庭和学校缺乏合作时,孩子的问题往往被一拖再拖,直至形成厌学、逃学甚至违法行为。
而当父母及时与学校联动,并引入专业心理支持,孩子往往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回归正轨。
面对频繁翘课的高中生,父母最忌讳“自我封闭”或“单靠情绪应对”。
只有打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壁垒,形成共同关爱的“合力场”,孩子才有可能真正走出逃避、重建责任感和学习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