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青春期厌学问题中,许多孩子不会直接表达“我不想学习”,而是通过各种**“代偿行为”**来逃避压力,例如沉迷手机、疯狂追星、长时间玩游戏、频繁社交,甚至表现出过度叛逆。这些行为表面看似兴趣爱好,实则是孩子试图填补因学业焦虑、挫败感和情绪压力造成的心理空缺。那么,家长和学校该如何科学引导,让孩子逐步回归课堂?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结合多年实践经验,提供以下思路。
代偿行为是心理学术语,指当个体在某一领域感到无能或失败时,通过其他方式寻找补偿,以维持自我价值感。对于厌学孩子而言:
学习受挫 → 通过游戏获得成就感
课堂焦虑 → 通过社交寻求认同感
缺乏自信 → 通过沉迷网络塑造虚拟形象
这些行为本质上不是问题的根源,而是孩子内心压力的一种“出口”。如果家长只看到表面,采取强制手段,很容易引发更强的对抗和封闭。
孩子出现代偿行为,并不等于“道德败坏”或“无可救药”,而是他们面对压力的一种自我保护。
家长要做的第一步:
以平和心态接纳现实,避免指责:“你就是不务正业!”
尝试表达理解:“我知道你最近压力大,想找点放松方式。”
接纳能降低孩子的防御心理,为后续沟通创造条件。
湖北正苗启德的心理测评显示,厌学原因通常包括:
学习基础薄弱,导致成就感缺失;
过度焦虑或完美主义;
家庭沟通不良,情感支持不足;
同伴关系冲突或校园压力。
建议:
通过开放式提问、心理咨询或专业测评,明确孩子的内在困扰,才能制定有效干预方案。
直接禁止游戏、社交等行为,往往引起强烈反抗。正确做法是:
制定弹性规则:例如每天玩游戏30分钟,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。
逐步替代:引导孩子参与运动、手工、音乐等能带来成就感的活动,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。
厌学孩子往往因长期失败感,形成“习得性无助”。湖北正苗启德采用“微目标激励法”:
将学习任务拆分成小目标,如“今天只完成5道数学题”。
每完成一小步给予积极反馈,帮助孩子重新体验“我可以做到”的感觉。
如果学校和家长各自为政,孩子容易陷入“两面作战”。
建议:
与班主任保持沟通,调整学业要求,降低焦虑感;
学校提供心理疏导,帮助孩子在集体中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。
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针对厌学孩子采取“心理疏导 + 行为重塑 + 学习能力提升”的综合方法:
心理疏导:化解负面情绪,重建自我认同。
行为管理:帮助孩子调整作息,替代代偿行为。
学业支持:通过个性化辅导,逐步恢复学习动力。
代偿行为不是“敌人”,而是孩子发出的心理求救信号。家长与学校只有理解背后的心理逻辑,采取科学引导,才能帮助孩子从“逃避”走向“面对”,最终重回课堂,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