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不少家长的育儿过程中,曾经历这样令人心痛的一幕:发现孩子从家里偷拿了钱,或是被老师、同学反映有偷窃行为。尤其当孩子处于叛逆期(10~16岁),这种行为往往让家长陷入极大的愤怒、羞耻和焦虑中。
面对“偷钱”的孩子,很多父母会第一时间怒斥、打骂,甚至贴上“坏孩子”“品德有问题”的标签。但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看来,这种处理方式往往会带来反效果——孩子不仅行为没有改善,反而变得更加对抗、沉默甚至继续犯错。
那么,孩子偷钱到底意味着什么?家长该怎么理解和应对?如何与叛逆期的孩子进行有效沟通?下面,我们为您深入解析。
在湖北正苗启德的实际案例中,很多孩子之所以偷钱,并非出于“恶意”,而是出于以下几种心理或行为动因:
孩子想尝试新鲜事物(如买零食、玩具、网游充值),但又不敢明说或知道家长不会同意,于是选择偷拿钱满足需求。
一些孩子因长期被压抑、批评或与家人关系紧张,选择用“偷钱”作为一种发泄和对抗的手段。
孩子在朋友圈中受到诱导或鼓动,为了融入群体或“炫耀”,参与偷钱等不当行为。
有些家庭从未进行金钱管理、诚实观念的教育,孩子不清楚“偷”与“借”“用”的边界,也不知后果严重性。
✅【正苗观点】:“偷钱”行为的背后,是孩子心理需求没有被看见、行为边界没有被树立。与其打骂,不如深入了解其动机。
湖北正苗启德在实践中发现,以下应对方式极易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,让问题更加严重:
情绪爆发型处理:当众揭露、打骂,导致孩子羞愧难当甚至破罐破摔;
简单粗暴贴标签:“你就是没教养”“这么小就学坏了”,容易让孩子自我否定;
长期冷暴力:不说话、不沟通,让孩子陷入自责或封闭;
威胁恐吓:如“再偷钱就送你去少年管教所”,反而让孩子滋生恐惧或怨恨心理。
❌教育的底线是保护孩子的自尊。如果处理不当,孩子不仅不悔改,还可能更叛逆、学会伪装和隐瞒。
当发现孩子偷钱时,第一时间不是责骂,而是让自己冷静下来,控制情绪,保持理性。
可以说:“我发现这几天钱少了,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?可以告诉我吗?”
在平和氛围下,孩子更容易坦白,也愿意接受父母的后续教育。
第一次偷拿钱,数额小:多半是冲动或试探,应以引导为主;
多次、计划性偷钱:需结合心理状态深入了解是否有心理问题或外界影响;
偷钱伴随撒谎、攻击行为:可能已形成“行为偏差”,应引起高度重视。
建议:如孩子屡教不改,应考虑借助专业心理机构评估。
如果确实存在偷钱行为,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行为是“错误”的,需要承担一定的后果。
比如:
让孩子如数归还金额;
用零花钱“偿还”;
写一份道歉信或反思书;
停止某些娱乐活动,作为惩戒。
重点在于让孩子明白边界和责任,而不是让他“受辱”。
孩子对金钱的认知、使用和尊重,需要从家庭中逐步培养:
设定固定零花钱额度,教孩子预算和管理;
鼓励孩子自己记录花费,培养责任感;
教育孩子通过正当方式(如帮助家务)来“获取”金钱;
经常讨论“诚信”“尊重他人财产”等基本价值观。
孩子叛逆偷钱,往往也意味着他对家庭缺乏信任、缺乏归属感。
家长应该:
主动和孩子谈心,了解内心想法;
给予更多关注和肯定,而不是只盯着错误;
避免用“控制型语言”,而是采用“协商型沟通”;
经常肯定孩子的好行为,让他愿意做“对”的事。
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,建议尽早寻求专业帮助:
屡教不改,行为频繁;
存在撒谎、攻击性强、与父母极度对抗;
疑似受外部诱惑(如不良同伴、网络不良内容);
家庭已经无法有效沟通和教育;
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拥有专业心理老师、行为干预教官、家庭教育指导专家,通过心理辅导+行为训练+家庭介入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,帮助众多叛逆、偷窃、厌学等青少年实现转变,重归正轨。
孩子的每一个偏差行为,其实都是在发出信号:
“我有问题但不知道怎么说”,“我有情绪但不知道怎么表达”。
父母如果能从“控制行为”转为“理解动机”,从“急于惩罚”转为“耐心沟通”,就能真正帮助孩子回归正道。
别让一次偷钱,毁掉亲子信任;别等问题严重,才想到干预。
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,愿成为您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,助力孩子健康成长,回归正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