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每天不是玩游戏就是躺床上,说上学没意义,连书包都不碰了。”
这是很多家长在孩子沉迷游戏后常见的无奈现象。沉迷网络游戏、不愿上学,背后远不止是“管不住自己”的问题。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是该强制送孩子回学校,还是该先进行心理干预与引导?
在这个关键的成长阶段,家长的一步决定,很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走向。
孩子可能在学习上遇到困难、人际交往受挫、家庭氛围压抑,游戏成了他们“逃避现实”的庇护所。
在现实中找不到被认可和成功的感觉,游戏世界的“胜利”“等级”给他们带来了虚假的掌控感与满足感。
当孩子的需求和情绪长期未被理解或压抑,他们很可能通过“不上学”这种极端方式来表达抗议或求助。
不少家长在情急之下,采取“强行送回学校”的方式,以为把孩子送回课堂就能解决问题。但实际上,如果未处理孩子沉迷游戏的心理根源,孩子可能在学校继续逃课、心不在焉,甚至产生更严重的逆反心理和焦虑症状。
表面服从不代表真正回归。
强制手段如果脱离心理引导,只会压制问题,而非解决问题。
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,不急于“纠正”,而是尝试走入他们的内心,了解他们为何排斥学校、为何沉迷虚拟世界。
通过沟通和接纳,逐步建立亲子间的信任关系。让孩子知道:你不是要惩罚他,而是愿意帮助他找到真正的出路。
当家长无法独立完成心理疏导时,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老师或青少年行为辅导机构的支持,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。
孩子的行为扭转需要过程。家长可以采取“过渡式回归”策略:
先调整作息和情绪稳定
再逐步增加学习时间和责任感
最后引导孩子重返课堂并保持适应
这一过程,需要家庭、学校与专业机构三方联动,系统支持。
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针对沉迷游戏、拒学等行为,设有完整的心理干预与行为重建课程体系,融合心理疏导 + 学习动力激发 + 习惯养成训练,帮助孩子重建生活秩序与自我管理力,让他们真正从心回归校园、走向成长正轨。
沉迷游戏、厌学的孩子,并不是坏孩子。他们是在用一种极端方式表达无力、抗拒与呼救。
父母要做的,不是用强硬代替理解,而是用智慧和耐心,引导孩子从“沉迷”走向“自省”,从“封闭”走向“成长”。